作为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重要举措,中华全国总工会今年实施了大国工匠人才培育工程,由220名工匠人才组成的大国工匠人才培训营一期是该工程的标志性项目。近一段时间以来,他们开始分批次进入清华大学开展阶段性脱产培训。(11月23日《工人日报》)
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大国工匠既不是一蹴而就的“速成品”,更不是有名无实的“装饰品”,而是厚积薄发精于一技、沉潜躬耕专于一业的“工匠精神”的具象。可以说,这些长期奋战在一线生产现场、具有突出技术技能素质的产业工人,陆续走进清华大学,参加大国工匠人才培训营,无疑具有积极的导向意义。同时,对于大部分学员来说,工作后获得系统脱产培训的机会是比较难得的。正如业内人士分析所说:卓越的一线的产业工人“上清华”,是对技能人才的莫大鼓舞,是对行业“千里马竞相奔腾”的有力引导。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作为工匠,虽然他们已是行业佼佼者,但要成为大国工匠,还需上大学、见大师。特别是工作中遇到的难点痛点怎么解决、技术瓶颈如何突破、技术如何更新迭代、行业发展将行至何方,这些问题的答案恰恰是区分工匠与大国工匠的关键所在。为此,专为产业工人开设的“清华课”,让这些来自一线产业工人学理论、练技能、问问题、出成果,鼓励基础扎实的工匠带着问题“取真经”,直至成为足以让国家倚重的大国工匠。
过去,工人讲究的是熟能生巧;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产业工人在高等学堂接受系统培训,关键是要致力于技术创新和数智赋能。从工厂车间到清华课堂,参加脱产学习的学员们感受到的好处是实实在在的。“每一堂课都像开了一扇窗。”来自福建省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的陈照春深有感触地说,这些课程让他看见了更加广阔的领域。在为期5天的第二阶段教学中,由理论导师教授的课程包括创新思维的养成、大国工匠演讲表达、人工智能的现状与未来等,授课人多为资深教授、院士。
常言说得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当前,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加速,在新旧动能转换的过程中,技能成才之路前景广阔,广大技能人才报国正当时。此次产业工人“上清华”,更是向社会传递重视技能人才的导向和风气。期待有更多年轻人争当大国工匠,全社会学习工匠精神蔚然成风,为全面推进产业振兴乃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技术保障和人才支撑。
来源:江苏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