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胥明虎 通讯员 黄祎)近日,央视《朝闻天下》栏目以“生产线边上的创新工作室”为题,专题报道了徐州市劳模创新工作室建设工作,其聚焦“实用性”、突出“数智化”、深化“联盟体”的特色做法,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徐州市总工会着力贯彻“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战略部署,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主线任务,以培育和壮大新质生产力为主要路径,在建设和提升各级各类创新工作室中总结出行之有效的“徐州经验”。目前,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创新工作室千余家,其中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1家,省级13家,覆盖工贸、化工、教育、医疗、能源、农业等行业,带动3000余名职工加入创新工作室,构建出以点扩面、梯次培养、接续传承的工作室创新创效发展新模式。

    聚焦“实用性”,因地制宜工作室建设新模式。2004年,全国首家以劳模名字命名的工作室——徐矿集团殷春银劳模创新工作室在徐州诞生。20年来,徐州工会采取“边成熟边创建、各行业自主建、树典型带动建”方式,对不同行业、企业和单位持续加强精准指导,及时跟踪问效。对于研发型企业工作室,在“八有”(有标志、有场所、有设施、有团队、有制度、有经费、有台账、有成效)基础上,提出“四好”(先锋作用好、技能攻关好、引领协作好、成果成效好)要求。对于小微企业、生产一线类工作室,在保留工作室核心要素的前提下,在生产线上建立工作室,以开放式共享空间替代封闭式独享场所,加快工作室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响应速度。对于基层服务型工作室,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提供法律指导、健康义诊、矛盾化解等多元服务,将工作室打造成技能提升的大课堂、为民解忧的微阵地、优质服务的助推器。

    突出“数智化”,打造工作室创新创效云平台。借助“徐州工惠”网上工作平台建立劳模创新工作室工作模块,实现全市劳模创新工作室线上备案、线上互联,及时了解掌握工作室创建、成员构成、创新成果等基本情况。逐步推行工作室AI线上展示模式,搭建“云上”劳模创新工作室。设立工作室VR展馆,线上展示工作室发展路径、人员构成、专业优势以及技术成果等,为想要提升创新创造能力的职工提供学习窗口,带动更多青年工人由“工”变“匠”。广泛组织动员劳模创新工作室参与“劳模工匠助企行”专项行动,充分利用“江苏工匠学院”“徐州工惠”两大平台开设“劳模工匠云课堂”“大师工匠公开课”,邀请全市相关行业企业现场参观劳模创新工作室、参加线下课堂、参与交流讨论。

    深化“联盟体”,开辟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路径。聚焦产业发展需要,按照“职业相近、岗位相连、业务相通”原则,设置“1+2+3+N”(1个领衔召集单位、2个合作院校、3个领军工作室、N个成员工作室)模式,创造性建立了徐州市劳模创新工作室联盟,设置了现代农业、能源化学工程和新材料、工程机械和智能制造、生物医药和大健康、现代服务业五大行业联盟,搭建跨企业、跨地域、跨工种技术交流平台,推动重点产业的劳模工匠服务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链内为主、跨链互补的服务项目。推动联盟联合创新攻关,合作培养人才,形成以产业链为纽带、劳模工匠人才为主体的技能人才“链式网络”。市总工会定期开展劳模创新工作室优秀创新成果(项目)评选,对创新成效显著的工作室授予“工人先锋号”,提升创新工作室发展效能。



来源:江苏工人报

点赞(0)
立即
投稿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