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群来自扬州技师学院、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扬州市职业大学的“准工匠”,结伴走进扬州市部分非遗劳模(技师)创新工作室,实地感受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在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扬州装裱”代表性传承人卜万水的创新工作室,“准工匠”们围着操作台好奇地问这问那。卜万水师从裱画大师虞瑞华,擅长古旧字画的揭裱修复,能不翻身装裱各种册页、手卷及大型巨幅字画,具备古旧字画的揭裱、全色、复原等装裱技艺。入行30年来,他用手中的工具,通过托画芯、裁活、镶嵌、覆活、砑光、配杆、上杆等工序,呵护数幅文物画作恢复神采。


卜万水说,装裱修复是一件“急不来”的事情,要耐得住寂寞,忍得住清贫。近年来,卜万水受邀赴多所高校、文博研究院(馆)向年轻一代推广传统技艺。他认为,一个人的努力远远不够,要想让传统技艺破圈而出,必须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和关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探索并拓宽从业者的职业道路。


走进青年斫琴师张厚明的德音古琴坊,“准工匠”们直呼震撼。这里的古琴琳琅满目,形神兼具。2004年,张厚明于杭州江彩云先生处习琴,2006年定居扬州后,习琴于广陵派传人刘扬先生,并受其母刘蓉珍先生指点。学习期间,他广交琴友,同时研究斫琴,受陈玉田、吴明亮两位师傅启蒙指教,潜心研究古琴斫制,刀耕斧耘十年不辍,将古琴演奏、制作开拓出更多方向。


目前,张厚明及其创新工作室团队一年制作古琴百余张,销往全国各地。张老师说,斫琴工序达上百道,简单概括起来也有数十种,每一个细节的处理,每一根线条的走向,都凝聚着中国古代美学的精髓。制琴之余,他还致力于古琴艺术的传授,希望用这一份坚守,让更多人认识古琴,了解并爱上中国传统文化。


在参观完劳模(技师)创新工作室以后,“准工匠”又来到方巷镇陈花社区职工书屋,交流传阅了乡贤大师们赠予的《妙手春秋》等书籍,观看了江苏文化云制作的慕课《扬派装裱》,并交流观摩学习心得体会。大家纷纷表示,前辈们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奉献了毕生的心血,从他们兢兢业业立足岗位钻研技艺的事迹中,感受到了立足岗位勇争一流的劳模精神和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活动组织方表示,组织这次以“崇劳尚德、知行立身”为主题的“准工匠”拜访“大工匠”活动,就是要让职业院校学生通过实地参访和交流讨论,感受劳模工匠的创作经历及创业经验,让乐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和执着专注的工匠精神根植于他们职业生涯的起点,帮助“准工匠”扣好职业生涯的“第一粒扣子”。

                                      来源:江苏工人报

点赞(0)
立即
投稿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