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守才(右)、宗根林(左)师徒在创作


    宜兴均陶积淀了千年的陶瓷文化底蕴,凝聚着明代“欧窑”的灵气,融入了清朝“葛窑”的精彩,生生不息,一路走来,分外瑰丽多姿,风采迷人,堪称陶都艺苑中的一颗明珠,尤以均釉和堆花两项制作技艺蜚声中外。2014年宜兴均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遗项目。放眼均陶历史,传承、创新铸就了均陶今天的辉煌,一批批均陶人践行工匠精神,守正创新,开创了均陶色彩斑斓的艺术世界,其中,全国劳模、首届轻工大国工匠李守才,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宗根林,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拓、搓、行、捻、揿、琢、撕,创作均陶考验的是拇指技艺,是传统的‘增材制造’。我每天坚持创作,劳模精神首先要体现在劳动强度上。”走进李守才工作室,已过古稀之年的李守才仍在一丝不苟地创作。

    李守才从事均陶创作已经有46个年头了。早在2018年,他就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均陶的代表性传承人。40多年来,他坚持守正创新,将传统的“平贴法”发展为“半浮雕”堆贴法,再发展到“立体浮雕”堆贴法、累叠法,使均陶堆花作品成为一首“无声的诗”、一幅“立体的画”,增强了作品精致灵动的艺术魅力。

    在创作每件作品时,李守才能根据器形的大小、品种的变换,设计恰当的画面,把握材质特性和均釉特点,他还借鉴吸收剪纸、布饰、木刻、石雕等艺术技法,应用于陶器坯体并获得成功。至今,他创作的30余件作品荣获国家、省级金、银、铜奖,有10余件作品先后被北京中南海紫光阁、首都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收藏。他还应邀先后赴韩国、美国、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参加陶艺交流访问或现场演示堆花绝技,促使宜兴均陶制作技艺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传播。

    均陶相较于紫砂知名度不高,20世纪末,均陶行业陷入低谷,从业人员纷纷转行到紫砂,全行业从300多人萎缩到50余人。在“紫兴均衰”这样的大背景下,李守才与弟子们坚持信念,坚守阵地。在李守才的影响带动下,整个行业得到快速发展。目前,宜兴从事均陶制作、研究的单位和大小作坊近30家,从业者300多人,通过几十年的培育传承,李守才为宜兴均陶培养了100多名技艺人员,多名徒弟已经分别晋升为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师、国家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宗根林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1989年,我18岁,就开始跟随李守才大师学习宜兴均陶堆花工艺创作设计,从那时起,我就爱上了这一门手艺。” 宗根林立志发扬传统特色工艺,30多年从事堆花艺术创新设计工作,经过刻苦钻研,将造型艺术与装饰艺术完美结合,并善于从其他传统工艺中吸取创作理念,汲取更多的知识与技能,大胆构思尝试,不断创新,锤炼出工整细腻的堆贴手法,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既重内涵又突出美感,不仅突出神与气的表现,同时也兼顾作品内涵与外延的有效融合,创作了许多生动传神的优秀作品。

    2019年6月,宗根林创作的《凤穿牡丹》获第十四届手工制陶大赛暨第五届全国陶瓷职业技能竞赛一等奖,同年8月创作的《荷塘情趣》获第十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暨宜兴陶艺五朵金花走进大连双年展金奖;2020年10月创作的《福临四方》获2021年中国大连国际文化旅游产业交易博览会中艺杯工艺美术大赛金奖; 2020年11月创作的《龙凤呈祥》被吉林省博物院收藏;2021年2月 创作的《龙飞凤舞》被湖北省博物馆收藏。2019年12月宗根林被江苏省总工会授予“江苏省五一创新能手”,2023年他又荣获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

    多年来,宗根林将长期积累的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先后撰写了《论宜兴均陶“蝶语花香”的堆花技艺和文化基因》《论宜兴均陶“松鹤长青”的艺术设计和吉祥寓意》等多篇专业论文发表于《江苏陶瓷》,展现传播他对均陶制作技艺的研究成果。

    作为一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宗根林深觉自己肩上担子很重,为弘扬均陶传统技艺,辛勤耕耘在均陶百花园地,不仅自己苦练均陶拇指堆花技法,更通过种种公益课堂,将这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扬开来。在担任江苏省陶瓷实训基地兼职老师期间,分期开班,教授无业青年学员近百名。不仅使这些学员熟练掌握堆花技法,有了一技之长,更让他们为自身之后的生活有了保障。担任江苏省社会教育游学基地均陶堆花体验项目辅导老师期间,宗根林寓教于乐,对多批次来自省内各地近千名大中小学生着重介绍了均陶堆花发展史,并且现场教授均陶堆花制作技艺,帮助学生了解均陶堆花历史,带领他们亲身体验堆花技艺,用心浇灌均陶文化的使者,夯实传扬宜兴均陶文化的基石。

来源:江苏工人报

点赞(1)
立即
投稿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