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灌云,提起刘敏捷,远近闻名。他是当地的“甘薯大王”, 带领村民们通过科学种植甘薯脱掉了贫困的“帽子”, 也让灌云县一跃成为全国知名的甘薯种植大县。 他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 正高级乡村振兴技艺师、 全国首批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他还走进中央电视台科技节目 《农业科技应用新模式》, 将其创新创优经验做法在全国进行推广交流。


 刘敏捷的老家在灌云小伊乡,记忆里,他只见奔腾的灌河之水不眠不休地浇灌家乡这片土地,却不见富庶在此落地生根;只见乡亲们起早贪黑地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劳作,却不见丰收的喜悦。


 1989年, 刘敏捷顺利考入江苏农校。 毕业后, 他义无反顾地回到灌云这片他熟悉的田野中来, 希望能带领家乡的父老乡亲共同走上致富路。


 灌云甘薯产地主要集中在西部岗岭地区,农民用的还是20世纪70年代培育的老品种, 种植方法落后,种植面积萎缩, 亩产量低。 当地究竟适合种哪些品种的甘薯? 当时刘敏捷也毫无头绪。


 2003年3月份, 在连云港市首届“百名教授科教兴百村”活动现场, 刘敏捷听说南京农业大学可能有甘薯专家, 第二天就迫不及待打点行装去了南京。


 到省城找专家不是件容易事,专家不在,他干脆坐在专家办公楼门口等、中午自带干粮吃,见不到专家不走。从南京农业大学找到省农科院,刘敏捷终于带回了40万棵新品种“苏薯9号”秧苗, 无偿发到农民手中。 秋收时,“苏薯9号”给了刘敏捷一个惊喜: 亩均增收1000公斤以上, 甘薯种植户户均增收1000元……


 许多种养大户把新品种、新肥料、新技术用在自己的承包田内,让自己种植的土地降本增利、增产增收、实现自己致富。而刘敏捷恰好相反,他把自己筹集来的新技术、新品种、新肥料无偿发放给周围农民使用,而且花费个人大量时间去指导农户,让周围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刘敏捷为灌云、灌南、海州、东海等县区农民引进宁紫1号、 苏薯9号等新品种30多个, 并将50多万株苗和20多万斤肥都无偿发放给各村社员示范户和贫困农户。 从开始服务一个村, 到近几年服务发展辐射到现在灌云、 灌南、 沭阳、 海州、 东海等附近县区10多个乡镇30多个村。


    刘敏捷还编制了无公害甘薯实用技术标准和苏薯9号新品种栽培技术光盘无偿发给农民, 请南农大、 省农科院专家为农民无偿培训指导50000人次以上。 他走乡到户, 现场调研指导解答疑难。 有时指导种植户到中午一点多钟, 从不在种植户家吃饭。 他还无偿帮助农民建设良种库、 种苗基地、 良种繁育基地、 新品种试验基地、 新品种示范基地22个, 带动周边更多农民共同增收致富。



 “农村发展尤其是农村经济发展, 需要农业科技知识的支撑。”刘敏捷感慨地说。 在他的言传身教下, 如今几乎每个甘薯种植村都有一名有文化、 懂技术的科技大户。


 为了更好地服务甘薯种植户,2011年, 刘敏捷创建了刘敏捷农民劳模创新工作室, 邀请国家现代甘薯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张永春、 谢一芝等8位专家加盟劳模工作室, 形成一支农民实用技术攻关队。 由于专家加盟使得灌云县民发甘薯专业合作社2013年开始成为江苏省农民科技型专业合作社, 为更多农民提高科学种田水平提供技术保障。


 刘敏捷引进的苏薯9号创造了亩产超万斤、 株重超20斤的全市历史最高纪录, 他引进的宁薯1号、 宁紫2号在我市种植实现最高亩产6000斤创造全省历史上最高纪录, 有效促进了10000多户农民增收, 直接带动农民增收2000万元以上。 他还和农民一起进行甘薯栽培提垄技术试验和覆膜试验, 发明了机械提垄机, 提垄从一行、 两行到四行, 后来又发明了覆膜机, 形成甘薯提垄、 覆膜、 收获全程机械化, 大大节省了人力,降低了生产成本, 提高了生产效率。


 在刘敏捷的努力推广下,我市已种植新品种甘薯累计5万亩以上,灌云县获得江苏省农林厅颁发的无公害甘薯产地认定证书、 农业部颁发的无公害甘薯 (山芋) 认定证书和农业部颁发的无公害甘薯粉丝证书,成为江苏省惟一的省级无公害甘薯标准化示范区, 进入国家级甘薯技术体系示范县行列。 他发起的灌云县民发甘薯专业合作社被评为江苏省农民科技型专业合作社、 江苏省四有合作社、 连云港市优秀民间经济组织。


来源:连云港日报


点赞(1)
立即
投稿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