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虐我千百遍,我待模具如初恋。”这是宿迁市苏林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工艺装备研发主任杨可平经常调侃自己的一句话,也是他对事业热爱与执着的写照。


扎根模具行业的30多年时间里,杨可平凭借精湛的技艺和创新的精神,带领团队获得10多项发明专利,改进30多项工艺,实现6项重大技术突破,为企业累计节约成本4000多万元,实现总产值8亿元。近日,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总工会决定授予杨可平江苏“最美职工”称号。


勤学苦练:从学徒到高级技师


1970年,杨可平出生在浙江温岭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22岁那年,他进入温岭一家模具厂当学徒。那时的杨可平是个十足的“门外汉”,连模具制造最基本的加工原理都不懂。深感自己不足的杨可平白天请教行业内的师傅,下班后回宿舍加班加点学习,甚至被工友们送了个外号叫“技术疯”。“当学徒过程中,我发现机械行业还是有很多需要特别琢磨的地方,感觉每天都能接触到新的东西,就越来越有兴趣,爱上了机械行业。”杨可平说。

2000年,杨可平入职温岭市中伟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刚进入公司不久,他就接到制作十几副冷冲模具的任务,这让学习塑料模具制作的杨可平倍感压力。“同样是模具制作,塑料模具和冷冲压模具工艺完全不同,冷冲压知识对当时的我来说完全是一片空白。”杨可平决定迎难而上、从零开始。他白天各处请教行业内师傅学习原理,扎根车间反复拆解实践,晚上加班加点查阅大量资料和图纸,研究到深夜。天道酬勤,40多天后模具制作完成,经试产验收全部合格。从此,杨可平与模具结下了不解之缘。

2005年,因公司发展需要,杨可平来到位于沭阳经开区的宿迁市苏林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工作,主要负责产品开发、工艺制定和模具制造等。在工作中,他与一些国际知名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其间他经常向外企工程师请教,交流探讨生产工艺和技术细节,一起解决生产中的难题。在一次产品开发过程中,杨可平发现无论怎么改变工艺,生产出的零件就是达不到对方提供图纸中的性能要求,经过反复推演论证,他发现对方公司图纸上所提供的工艺存在滞后性。

“当时那家公司代表了行业内最权威的技术,在没有现成参数、理论、参考经验的情况下,想要论证该公司的图纸缺陷,我心里也是没底的。”杨可平回忆道。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他放弃了休息时间,反复思考每道工艺流程。经过不断实践论证和研究,终于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向。当他找到对方公司工程师指出图纸问题、沟通协商改进办法时,对方公司工程师也被他的专业和执着感动。


开拓创新:从技师到攻关“达人”



“杨工,美国客户那个30047牵引器横梁,焊接后支架变形了,初步判断应该是尺寸有误差,但是矫正后还是不能符合要求,您快来看看。”平时车间正常的生产中,哪里有问题,同事们都会呼叫杨工,“因为杨工的手机尾号正好是‘119’,所以大家都叫他‘救火队员’。”在同事们的心中,遇到难题找杨可平这个“大咖”准没错。

凭借过硬的技术能力,杨可平应对日常工作早已游刃有余,但他并不满足。在杨可平看来,要想在行业内站稳脚跟,就必须拥有核心竞争力,而这个核心竞争力就是工艺、模具制造。因此,每一次在生产中遇到难题,杨可平都会把它当成一次突破和革新的好机会。

进入宿迁市苏林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的17年来,杨可平扎根生产一线,反复研究工艺流程,力求精益求精。在一次拖车球的国外订单生产过程中,杨可平发现国内生产厂家的工艺基本雷同,且存在锻造工艺工序复杂、材料浪费多、成品率低等弊端。杨可平决心啃下这块“硬骨头”。于是他又开始过上了“工作无白昼、双休不下线、月月连轴转”的技术攻关生活。用他的话说,当时连睡觉都在想着工艺改进的思路。

杨可平设想了一个工艺方案,请教了一些行业里比较权威的老师傅,他们都觉得这个事情做不好、不好做。在杨可平的坚持下,大家一同验证该工艺的可行性后,企业开始投产。在投产过程中,他们发现模具材料满足不了工艺的要求,生产顿时又陷入了困境。“后来没办法,我到上海材料研究所请专家给予指导,然后我们找到了合适的材料,生产就正常了。”杨可平说。

最终,杨可平设计的拖车球垂直封闭锻造工艺,使得单件产品的费料比例从60%减少到15%,有效提高了工艺质量和工作效率,推动了拖车球锻造工艺上的一大创新。该技术被江苏省总工会、江苏省科学技术厅等4部门评为“2018年江苏省职工十大科技创新成果”,并入选全国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展示项目。此项技术的应用也为企业累计节约1300多万元。

薪火相传:从排头兵到“领头雁”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杨可平一直说“一个人的优秀不足以夸耀,一个团队的优秀才是真的优秀”。杨可平深知团队的发展才能使企业持续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他把全部的热爱和专注倾注在模具工艺的设计与升级中,更是把这份精神力量传递给了一代代年轻的工匠。

“10多年前,我还是流水线上一名普通的操作工,没有技术也没有前途,后来想学技术,就被调到了技术部,是师父的倾囊相授和手把手教导,让我仅用3年,就从一个技术小白变成了技术能手。后来我自己创业,有问题还是会向师父请教,他也一如既往地给我很多帮助。”杨可平的徒弟李红松说。杨可平的徒弟中,有十几个人都在企业中担任技术主管。他经常告诫大家,机械行业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不能满足于眼前一点点的成绩。

如今,54岁的杨可平已经是宿迁市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宿迁市劳模创新示范工作室领办人,他的研发团队已经增至20人。杨可平针对不同岗位制定培训计划,细心指导每个生产环节,毫无保留地传授关键技术。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和学习,如今杨可平带领的团队已取得发明专利10余项、个人专利4项,发表论文两篇。


 从名不见经传的学徒,到全国最高荣誉的劳动者,30多年来,杨可平始终扎根在生产第一线,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江苏省企业首席技师”“江苏工匠”“宿迁市劳动技术能手”等荣誉。

来源:宿迁网






点赞(0)
立即
投稿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