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全省首家乡镇总工会在南通海安镇成立。


2021年6月21日,江苏鸿运物流工会货车司机集中入会。


2006年,连云港碱厂职工裴劼、卢冬嵘夫妇,在全市职工职业技能竞赛中,分别荣获车工组状元和第二名,夫妻双双登台领奖,成为引人注目的“蓝领明星”。


2019年9月20日,省总工会在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全省职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汇报展演。


21世纪初,无锡市总工会“送法”小分队为劳动者送上法律书籍。


2024年7月15日,“饿了么”蓝骑士在南通崇川区工会驿站参加暖心季主题活动。


2024年6月,省总工会启动“劳模工匠助企行”服务机制,精准推送南京东华传动轴有限公司的技术难题。苏州市总工会劳模工匠服务队积极响应,针对企业的问题清单给出了初步的方案建议,并派出李奇杰技术团队共3人进行实地技术培训指导。


2019年9月14日,南通市如东县总工会大楼前,2017年首批“求学圆梦行动”45名学员通过两年学习顺利毕业,开心地拿着毕业证书合影。


在“劳模工匠助企行”专项行动中,全国劳模、大国工匠、常州市经开区服务队队长刘云清为艾肯(江苏)工业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指导。


全省近5000个工会驿站供户外劳动者避暑歇脚。


    江苏是中国工人运动的重要发源地,也是全国最早建立工会组织的地区之一。早在1921年3月,王荷波带领工人成立了南京地区第一个近代产业工会——浦镇机厂“中华工会”。1923年2月,王荷波领导的两浦铁路工人声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是南京乃至江苏境内最早最有影响的工人运动之一,彰显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

    1954年7月1日,江苏省第一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在南京召开,江苏省总工会的前身——江苏省工会联合会正式成立,标志着全省工人阶级大团结、大统一,江苏工运事业翻开了崭新的篇章。

    70年来,江苏工会不断发展壮大,会员从成立时的84万多人发展到2023年的2004.8万人,基层工会组织从8784个发展到14.47万个。

    70年风云激荡,70年砥砺奋进。江苏工会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不断吸纳新力量,积极探索新手段,在服务中心大局中充分彰显新作为,真正成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成为职工群众贴心的“娘家人”。

    新力量

    与时俱进,紧跟经济发展变化,最大限度把工人阶级中的新鲜血液吸纳到工会中来

    改革开放以后,我省乡镇工业蓬勃发展,特别是苏南地区乡镇企业发展迅猛,大批农民转向工业、商业、运输业、建筑业、服务业,形成一支“离土不离乡”的庞大的新的职工队伍。这支新型职工队伍,迫切“呼唤”自己的工会组织。

    1982年底,无锡堰桥乡探索乡镇企业管理改革,即全面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改干部任免制为选聘制,改工人录用制为合同制,改固定工资制为浮动工资制,史称“一包三改”。改革经验后来在江苏及全国推广,被认为直接造就了著名的通过乡镇企业实现非农发展的“苏南模式”。

    乡镇企业承包制厂长要由职工投票产生。谁来组织职工选举?企业实行新的管理模式,谁来代表职工说话?经过调查研究,当时的无锡县总工会认为,乡镇企业应该也可以建工会,乡镇企业职工可以加入工会。

    1984年7月18日,无锡县橡胶厂成立工会。8月10日,在已有6个企业建工会的基础上,全国第一家乡镇工会——堰桥乡工会宣告成立。

    这年8月,省总工会出台意见,在全省范围内部署乡镇企业组建工会的试点。1988年12月,《江苏省乡镇企业工会若干规定》公布施行,我省的乡镇企业工会工作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到1992年底,全省乡镇企业工会2659个,发展会员38.7万人。

    为了激发基层工会组织活力,省总工会用五年时间开展创建“合格、示范乡镇工会”活动,帮助乡镇工会协调解决人员编制、干部配备方面存在的实际困难。到上世纪90年代末,江苏逐步形成“街道—社区—企业”“乡镇—村—企业”等覆盖城乡的小三级工会组织网络体系。

    世纪之交,非公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江苏协议利用外资连续4年名列全国第一,私营企业数跃居全国第一,达28万多家。非公经济从业人员成为工人阶级队伍的主体。

    “哪里有职工,哪里就要建立工会组织!”江苏工会坚持以党建带工建,着力破解非公有制企业建会难题。截至2002年底,江苏非公企业组建工会达14.38万家,发展会员465.81万人,非公企业组建工会绝对数、3年新增数均位居全国之首,新发展会员数居全国第二,90%以上的非公企业职工进了“家”。

    2006年,江苏开启以世界500强为代表的外资企业工会组建工作,泰国正大集团易初莲花超市徐州店在全国78家连锁店中率先建立工会组织,沃尔玛华东百货有限公司南京新街口分店成立了工会组织……省总工会借势宣传,全面推动全省外企工会组建工作。至年底,有13348家外资企业组建了工会组织,组建率达73.3%。

    与此同时,随着农民工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省总工会着力开展农民工入会和服务工作。2008年,农民工李怀军、徐深海当选为省总工会第十二届委员会委员,进入省级工会领导机构。彼时,全省1280多万名工会会员中,有农民工会员512万人。2015年开展“农民工入会集中行动”,实现“工会组建跟着工程走”,积极推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企业建立工会,将组织农民工入会作为工会组建考核、评选模范职工之家的重要依据……

    近年来,在平台经济、共享经济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涌现出包括快递员、网约送餐员、网约车司机、货车司机在内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这一新型劳动人群,成为工会工作新的领域和重点对象。2020年9月,省总工会牵头联合省委网信办等15个部门单位印发《关于加强“两新”组织工会组建和快递员等群体入会工作的意见》,吹响了推进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工会工作的号角。

    成立全国首家平台企业货运物流工会,联合“饿了么”“T3出行”等平台公司推出加强建会入会和维权服务一揽子计划,集中力量推进货车司机入会和服务工作,把“8+X”综合服务集市开到劳动者身边……全省工会坚持“以服务促建会”,实施多个建会入会和维权服务专项行动。截至2024年6月底,全省发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会员达162万人。

    新手段

    把准职工需求“脉搏”,不断创新维权服务模式,努力当好职工群众信赖的“娘家人”“贴心人”

    省总工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竭诚服务职工”刻在了骨子里、融进了血脉里。1995年8月,江苏工会《江苏盐业职工生活陷入困境》的信息,引起中央领导的重视和批示。省委、省政府迅速组成联合工作组,到连云港进行实地调查,妥善地解决了盐业职工生活“十难”问题。

    临时救助必须向长效帮扶转变,才能最大限度地帮助到每一个困难职工、最大程度地帮助好每一个困难职工。省总工会深入实施“送温暖”工程,对困难职工进行生活救助,帮助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2002年8月起,我省各级工会开始建立困难职工帮扶中心,为职工提供生活救助、就业帮助、法律援助等“一站式”服务。截至2008年底,全省工会已建帮扶中心109家,基本形成以省辖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企业五级帮扶组织为骨架的帮扶工作网络,形成了以保障困难职工基本生活为目标的扶贫帮困救助机制。

    江苏处在改革发展的最前沿,非公经济越来越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在非公企业、特别是在外资企业,如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省总工会积极探索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协调劳动关系的“江苏经验”,依法保障职工的劳动经济、民主政治、精神文化等权益。2002年至2008年,在省总工会的积极参与下,省人大常委会陆续制订《江苏省集体合同条例》等“一办法七条例”,全省形成较完整的地方性劳动法规体系,自此,集体协商等工会工作走上了法治化轨道。在实践中,我省工会始终把维护一线职工、农民工等群体的工资权益作为集体协商的重点,逐渐深入发展到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所有事项都要通过协商来确定。截至2017年底,全省集体协商建制企业数(含区域、行业性集体协商覆盖企业数)378571家,覆盖职工达1721.89万人。

    行业集体协商是扩大集体协商覆盖面、提升协商质效的有效方式。多年来,邳州木制品行业通过18轮集体协商,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已从最初的600元/月提高到现在的2800元/月,年均增长18%以上;业内规模企业职工的流动率从60%降到10%以下,行业劳动纠纷发生率从高峰期的年均150件以上,下降到年均不足5件。

    建设科技强省离不开产业工人的创新奉献。2018年以来,江苏在全国率先推行产业工人薪酬激励机制,促进职工技能水平、贡献真正与薪酬等级挂钩,并将签订职工技术创新、能级工资专项集体合同的要求写入2023年5月起施行的《江苏省集体协商条例》。截至目前,江苏省签订职工技术创新、能级工资专项集体合同或在工资专项集体合同中设立薪酬激励内容的企业共有2万多家,覆盖产业工人207.4万人,有力促进了企业发展和职工增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工会服务由困难帮扶向普惠服务转型是大势所趋。省总工会一年一个主题、一步一个台阶,引导帮扶服务工作转型发展、不断深入。特别是近年来,在数字化改革大潮中“破浪前行”,紧贴职工多元化、个性化需求,不断探索创新“互联网+”工会普惠服务新模式,推动实现精准服务与智慧服务相结合。目前,开通了手机APP、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等多个服务终端的“江苏工会服务一张网”,汇聚了14.8万个工会组织,1125万名职工在江苏工会数字化平台注册登录,平台日均活跃用户达40万人次。已有1706家企业与江苏工会数字化平台连通,会员覆盖数80余万人。全省工会129个项目功能实现了网上办理,打通总工会和基层工会数字化连通,“一张网”服务格局初步形成,网上普惠服务覆盖职工1125多万人。2023年,网上办理服务242万件,服务职工达7671万人次。

    在南通,海门文峰大世界新驿家·小哥智慧驿站启用,24小时“不打烊”,解决了新就业形态群体夜间饮水、充电、休息、纳凉等实际困难;在苏州,打开百度地图或者高德地图,搜索“工会户外劳动者服务站”,身边所有的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一键呈现”……这个夏天,有了科技手段添“智”,全省4968个工会驿站带给户外劳动者更加贴心的呵护。

    新作为

    因时而变,从苦干实干到创新创造,引领职工群众在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中建功立业

    作为工会工作的一项传统品牌,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各时期的建设发展中,省总工会组织的一次次劳动竞赛,激励着广大职工苦干实干,一大批新的生产技术和操作方法从中产生,对于提高社会主义经济效益,完成和超额完成国民经济计划,发挥了巨大推动作用。

    1954年召开的江苏省第一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提出了大力开展以技术革新为主要内容的劳动竞赛等五大具体工作任务。1980年,省总工会部署以增产节约为主题的四化建设立功竞赛,在竞赛中组织评先创优。1991年,全省广泛开展“八五奉献杯”立功竞赛,1.73万家企业参加。2006年,全省工会围绕“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建功十一五”等主题,深入开展百万职工职业技能大练兵,连续多年组织十大工种职业技能竞赛。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明确提出劳动竞赛在新时代要注入新内涵。从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到新时代的劳动和技能竞赛,省总工会以此为抓手,紧扣技术创新和素质提升,积极搭建多种平台,促进竞赛由“速度型”“体力型”向“效益型”“智力型”转变。

    劳动竞赛极大地激发了广大职工的劳动热情和创造活力,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自行设计建造我国第一座公铁两用桥南京长江大桥、兴建投产第一座钢铁高炉、创造了诸多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到改革开放新时期创造“苏南模式”、推动外向型经济发展、开启第三次转型发展,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全省广大职工踊跃投身大国重器攻关研发、积极参与制造强省强链补链、奋力引领文明和谐社会建设……广大职工用智慧和汗水,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劳动竞赛还是培养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的摇篮,一批批先进人物不断脱颖而出,涌现出以周阿庆、傅海泉、章瑞英、吴仁宝、邓建军、田明、朱洪斌、孙景南、陈亮等为代表的数万名全国劳动模范和省部级劳模,以及顾秋亮、胡胜、顾春燕、刘云清、孟维等“大国工匠”。

    高质量发展呼唤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多年来,工会“求学圆梦行动”帮助了23万名农民工和一线职工提升学历层次和文化素质,成长为知识型、技能型人才。对今年的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戴明潜来说,“求学圆梦行动”就是他从普通农民工到仓储班组长、技能“多面手”的转型密码。而为了造就更多适应时代需求的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各级工会奋力奔跑,不断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推动出台涉及产业工人的政策文件55项,培育各级各类试点单位9000多家,覆盖职工730多万人。今年1月,我省首批12名首席技师名单公布,江苏亨通集团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韦冬入选,从一名普通的维修电工荣登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塔尖。随着“产改”全面深化,像韦冬这样“逆袭”成长的高技能人才越来越多。

    如何更好地发挥劳模的示范引领作用?2004年,徐州矿务集团建立以全国劳模殷春银命名的创新工作室。作为全国首个劳模创新工作室,该工作室13名成员先后成功研制出“液压元件测试台”、新型斜巷“常闭联锁挡车装置”等58项科研成果,创造效益860多万元。2007年,省总工会在徐州召开现场会予以推广,并下发《江苏省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工作规范化意见》。劳模创新工作室成为江苏工会发挥劳模作用、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经过20年的发展,全省已创建劳模创新工作室2700多家,并组建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联盟,取得专利4300多项,完成技术革新、技术攻关35500多项,产生经济效益300多亿元。

    当下,江苏正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省总工会开拓劳模工匠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路径,积极开展“劳模工匠助企行”专项行动,充分发挥劳模工匠对“专精特新”等重点企业群体的创新引领作用,精准对接企业“需求清单”,既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和管理难点,又帮助职工提升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助力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目前,已组织劳模工匠6358人次,开展助企活动2899次,解决技术问题4312个,帮助职工提升技能水平56517人次。

    岁月不居,初心不移。刚刚胜利闭幕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心怀梦想的江苏工会人,将继续发扬光荣传统,勇担时代使命,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务实的作风,组织动员广大职工坚定不移听党话、矢志不渝跟党走,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以百倍的信心、昂扬的姿态,走向崭新的未来!

本版撰稿:谢丹娜

来源:新华日报 

点赞(0)
立即
投稿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