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我从宿迁穿着一双解放鞋,来到无锡上学,毕业以后留在无锡工作,从一名学徒工、农民工,成长为全国劳动模范和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我没有高学历,靠勤劳的双手、辛勤的劳动,一家人过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在各级工会的关心下,圆了多年本科梦、名校梦。我想用自己的成长经历,向年轻人呼吁,做技术工人也能大有所为。

    22年前,我中专毕业后,成为无锡微研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名粗加工学徒工,我把公司车间所有的工序如磨床、车床、快走丝等岗位都尝试了个遍,最后选择了铣工。在当粗加工铣工的第5年,公司需要加工电视机的高精度定位销,精度允许范围为1微米,当时加工中心班组的老师傅只能把精度做到3至4个微米。公司领导觉得我爱动脑筋、能钻研,便调我去试用。我打破常规思维,创新性将“铣”和“磨”两道原本完全不同的工序组合,在加工中心上使用精密砂轮磨削。经过不断尝试,一周后,成功把产品精度控制在1微米,这是国内这类产品的精度首次达到1微米,同时也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我“一战成名”,“微米大师”也因此叫响,这让我更加坚定了技能成才的决心。

    易拉罐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易拉罐易拉环模具只能从国外高价进口。通过一系列的技术革新,我们团队突破技术封锁,成功研发易拉环生产刀具,价格只相当于进口的三分之一,而改进后的易拉环凹凸模与国际一流的相比毫不逊色。

    清华大学慕名而来与微研公司开展校企合作,共同承接国家863重点项目,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精密微喷孔加工装备。这个课题是高端柴油机高精密微喷孔加工装备项目,在实验室研发成功并申报专利后,却由于产品性能不稳定迟迟无法实现量产。

    经过仔细排查研究,研发团队发现问题出在喷油嘴倒锥孔机床主轴机构关键部件上。它仅有十几张纸那么厚,极易变形,但精度却要求1到3微米,这样喷出的油才能更加精准、雾化均匀、燃烧充分,从而达到节能环保目的。在后续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我们团队就实现了设备关键主轴的工艺革新,为国内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精密微喷孔加工装备替代进口奠定了基础,打破国外长期垄断,突破“卡脖子”技术。

    当今社会特别需要复合型人才、跨界人才,各级工会开展的求学圆梦和各类培训,能够很好地推动产业工人成长成才。在求学圆梦行动中,我就读江南大学机械工程本科,圆了多年的大学梦、名校梦!这些年,江苏持续进行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构建了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我积极参加工会组织的技能培训,从学徒工一步步学习、积累,坚持考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先后获得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资质。2023年,我获评首届长三角大工匠,后来又成为大国工匠提名人选。过去,一线产业工人对职称不敢奢望。随着产改稳步推进,技术和技能双向互通,2023年4月,我一直期盼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终于评定,产业工人有地位、有待遇、受尊重,正不断照进现实。

    无锡每年的4月27号定为工匠日,咱们无锡工匠有了自己的节日。来自家人的认可也让我信心倍增。去年,首个“无锡工匠日”期间,女儿搭乘“工匠号”地铁专列,正巧注意到我的工匠肖像海报。过去闺女常抱怨我工作忙、陪伴少。那天到家后,女儿说:“谢谢爸爸,我为您骄傲。”那一刻,我激动得热泪盈眶,心里暖暖的。

    现在,我从企业转岗到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从事科研型教学,发挥技术技能特长,助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开展沉浸式劳模工匠课等,更好地发挥传帮带作用,培育新质技术技能人才。

    咱们江苏的产改走在全国的前列,产业工人迎来新的黄金发展期,迎来更加美好的春天。咱们中国的产业工人一技在手,走遍全国、甚至全世界都不怕!

文字整理/本报记者 谢丹娜


来源:江苏工人报

点赞(0)
立即
投稿
返回
顶部